东北光研所的车间里,晨光透过高窗斜斜洒下,在地面映出斑驳的光影,空气中还飘着玻璃溶液淡淡的化学试剂味。
祖同老师放下手里的长柄石墨钳,抬腕看了眼表盘,指针刚过七点,他对着正围着石墨炉忙活的江夏和唐连长喊了停:“行了,歇会儿吧,熬了一宿,再干该熬垮了。”
唐连长直起腰,伸手揉了揉酸胀的胳膊,古铜色的脸上没显半分累色。常年在部队摸爬滚打,这点持续搅拌的力气活对他来说不算什么。
江夏则抹了把额头的汗,工装领口已经被蒸汽浸得发潮,头顶的呆毛也耷拉下来,却没打半点蔫,反而凑到搅拌罐旁,又看了眼罐里胶体的状态。
刚才唐连长与他交替搅拌时,江夏没闲着。他蹲在工作台边,手里攥着个磨掉封皮的笔记本,笔尖在纸上飞快滑动。
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反应温度,胶体粘度变化用“拉丝长度5cm”“拉丝易断”标注,连祖同老师调整石墨电阻炉电流时,表盘跳动的“180a”“185a”都没落下,字迹歪歪扭扭却记录得极为详细。
祖同老师走过去,弯腰拿起那本笔记本,手指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,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没顾上推。
看着“胶体表面气泡增多,需加快搅拌速度”的备注,老工匠心里暗叹:之前听人闲聊,说这江夏是“靠图纸耍嘴皮子的愣头青”,肩不能扛手不能提,如今看来全是不实传言。
这小子不仅能熬住通宵的累,还能留心观察细节,比所里有些只懂按流程干活的技术员强多了。
“出头的椽子先烂啊……”祖同老师心里嘀咕着,把笔记本递还给江夏,终于开口对着江夏说了第一句话,“记录得挺细,连气泡变化都注意到了。”
江夏接过笔记本,挠了挠头嘿嘿笑:“祖同老师,我看您老盯着炉火和胶体状态,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了,就想着把这些记下来,省得您老总费神。”
江夏自然不知道祖同老师心中所想。他记录数据,纯粹是出于习惯。
看着这般原始的操作方式,他本能地想着如何将其优化,看能否实现自动化生产。而坚持整夜工作,也只是担心这位中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太过劳累。
江夏琢磨着要是能把温度、搅拌速度、粘度变化对应起来,说不定能给电阻炉加个自动控温模块,再把手摇搅拌改成电机驱动,这样祖同老师就不用总守在罐边熬着了。
\"年轻人,过来。\"祖同老师朝江夏招了招手,语气温和了许多。待江夏走近,他指着那套简陋的设备:\"知道为什么要在夜里进行熔炼吗?\"
江夏略一思索:\"是为了避免日光干扰,更好地观察熔融状态?\"
\"不错。\"祖同老师眼中闪过一丝赞许,\"更重要的是,夜深人静时,电力供应最稳定。温度哪怕只偏差几度,这批料就废了。\"
说着,他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:\"这些是我这些年总结的温度曲线和配方比例。拿回去看看吧!\"
江夏郑重地接过笔记本。翻开第一页,就看到密密麻麻的手写记录,从原料配比到温度控制,每一步都详细记载,甚至还有失败案例的分析。
\"这些......太珍贵了。\"江夏深吸一口气。
\"知识本该传承。\"祖同老师淡淡一笑。
\"不过光看不够,想试试亲手操作嘛?\"
“好!”
祖同老师的笑容更甚,先让江夏去一旁看着,自己戴上石棉手套然后将石英管放进了一旁空闲的石墨电阻炉。
“诶,祖同老师,您这是要干嘛。旁边不是熬了一大锅嘛?”
“不一样,熬的是k8光学玻璃。现在这个,你知道是要干什么嘛?”
“呃……”
江夏抓抓脑袋,还真不清楚,幸好祖同老师也没有过多的为难江夏:“知道导光纤维嘛?”
“哦!光纤!”
“对咯!”
听到祖同老师亲口承认这个名词,呆毛崽的呆毛几乎要竖成一根天线。不是吧!如今就有光纤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