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月后的清晨,西部基地的山间还笼着一层薄纱似的晨雾,书林已经带着师兄师姐们站在了海拔1800米的测试指挥台。
指挥台前方的开阔坪地上,六架涂着迷彩漆的无人机如待命的哨兵般整齐排列。
“各单位注意,本次测试模拟寒区山区作战场景,重点考核‘侦查-干扰-突击’三梯队无人机的协同响应、自主避障及抗攻击能力。”
书林对着对讲机喊话。
江屿站在她身旁,拍了拍她的胳膊:“别紧张,你的协同算法我们都验证过,稳得住。”
随着书林指尖重重按下启动键,第一梯队的两架侦查无人机“嗡”地腾空,像两只敏捷的猎鹰,扎进云雾缭绕的山脊。
宋辉暄双眼紧盯着传感器监测屏,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:
“侦查一号、二号信号满格,地形扫描精度98%,已锁定三处模拟障碍。
东侧巨石群、西侧枯木丛、北侧45度陡坡!”
话音刚落,屏幕突然跳红,
“警报!右侧突发强气流,侦查一号姿态偏移3度!”
书林手指已经悬在操控台上方,却没等她发出指令,侦查一号已自主调整机翼角度,顺着气流轨迹完成一个利落的侧翻,机翼擦着枯木梢掠过,稳稳稳住姿态。
“自主避障系统起效了!”黄燕玲举着校准仪欢呼。
赵辰凑过来,用指腹点了点屏幕上的数据流,笑着夸赞:
“你的‘气流预判算法’很顶用。”
当侦查无人机传回完整的地形数据,第二梯队的干扰无人机立刻跟进,在模拟敌方雷达覆盖区铺开一张无形的电子干扰网。
张弛盯着飞行器结构监测仪,眉头微蹙又缓缓松开:
“机身震颤幅度0.2,在安全阈值内,山区零下5度的低温没影响发动机性能。”
就在这时,指挥台的警报声尖锐响起。
模拟攻击信号从西北方向突袭,直指编队最外侧的干扰二号无人机。
“干扰二号,执行规避航线!”
书林刚喊出口,就见干扰二号突然拔高高度,同时释放出三枚模拟诱饵弹,将“攻击信号”成功引向空无一物的山谷。
这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,连在一旁压阵的郭院士都点头称赞:
“多机数据链路没断,自主决策逻辑很清晰。”
江屿师兄递过一杯热姜茶:
“手别抖,你的指令比无人机还快半拍。”
书林接过杯子暖手:
“都是师兄们把设备调试得好,上次宋师姐差点把传感器拆了给我做‘羊脸识别’。”
宋辉暄师姐笑着摆手:
“那是为了帮你补全目标数据库!”
意外还是猝不及防地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