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三十一章 不外乎两种方式(1 / 1)

沧海扬帆 齐橙 2125 字 4小时前

“郑部长,咱们不带这样耍赖的好吧?”

没等蔡慕青说啥呢,高凡先一脸郁闷地抗议了。

“我怎么就耍赖了?”郑立农也不生气,笑呵呵地问道。

高凡道:“我只答应了帮蔡院长搞钱,可没说能搞到千儿八百万。我们沧海化工一年到头也赚不到千儿八百万呢。”

蔡慕青抢着说道:“不不不,高总如果愿意出手,赚千儿八百万肯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”

高凡道:“蔡院长怎么对我这么有信心?”

蔡慕青道:“因为高总搞创收的能力,是有目共睹的。枫林研究所,还有茂林的泽研所,都是因为高总的锦囊妙计而赚到了大钱。我上次在南方开会,遇到泽研所的裴所长,他跟我讲了很多你的事迹,那绝对是能够点石成金的能力啊。”

原来如此。

高凡明白了。

原来蔡慕青是听了泽研所裴恒学的讲述,才认定他有搞钱的能力,以至于闹出刚才那场跣足出迎的戏码。

泽研所和枫林所一样,也是在高凡的指点下,办起了实体企业,年收入过亿,实现了土豪般的生活。

“那么,如果我真的能够帮设计院创收千儿八百万的,刚才郑部长提出的条件,蔡院长能接受吗?”高凡问道。

“能!”

蔡慕青咬了咬牙,斩钉截铁地答道。

“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咱们就来个双向奔赴吧。”高凡道。

“啥叫双向奔赴?”

“就是共同努力啊。我这边帮蔡院长想想有什么创收的机会,蔡院长也帮我物色一下有什么可以匀给我们的人才。创收这种事情,肯定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够见效的,但我们那边缺人的事情可是火烧眉毛了。”

“……”

蔡慕青无语。

高凡的意思,分明就是要先把人挖走,创收的事情另说。说得阴谋论一点,他一旦挖到了人,后面还会不会帮设计院创收,就只能看他的良心了。

蔡慕青有心说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,但手里实在没什么谈判的砝码。

高凡并不一定非要从化工设计院挖人,全国那么多化工企业,各省都有省级的化工设计院,还有各大高校的化学系、化工系,高凡能够挖到人的地方多得很。

但化工设计院却找不到另一个像高凡这样传奇的人帮自己创收。如果和高凡谈崩了,高凡甩手走人,蔡慕青可就抓瞎了。

郑立农看出了蔡慕青的犹豫,他笑着说道:“蔡院长,这件事不必担心,高凡不是不讲信用的人。如果你不放心,我替高凡做保如何?如果高凡从你那里挖走了人才,未来却不履行承诺,我替他还债。”

“不敢不敢!”蔡慕青惶恐道,“我怎么敢让郑部长来做保。高总的信用,我是完全相信的。只是,高总能不能跟我说说,你打算怎么……呃,匀我们的人才。”

他本想用挖墙角这个词,但终于没好意思说出来。堂堂一个大院长,人家当着你的面说要挖你的墙角,你还问人家打算怎么挖,这实在是太屈辱的事情了。

高凡道:“蔡院长请放心,我只会针对设计院那些原本就想跳槽离开的人员,询问一下他们有没有意向到我们那边去。对于不想离开的人,我们是不会去骚扰的,肯定不会给贵院带来干扰。”

“好吧。院里的确有一些人是打算离开的,我们做了不少工作,也没法让他们留下来。如果他们愿意到高总那里去,我们肯定不会设置障碍的。”

蔡慕青顺着高凡的话说,这种说法,多少也算是保全了他的面子。

至于说不会给设计院带来干扰,蔡慕青是根本不信的。设计院也没多大,挖人的事情是瞒不住大家的,大家不议论才怪。

“关于设计院创收的事情,我想不外乎两种方式。”高凡道。

蔡慕青已经答应放人了,高凡自然要投桃报李,和蔡慕青谈谈创收的事情。他答应这件事,其实并不是为了和蔡慕青做交换,而是因为郑立农此前已经托付过他,就算他不能从设计院挖到人,帮助设计院创收的事情,他还是要做的。

听到高凡主动说起创收的事情,蔡慕青来了精神,他盯着高凡,急切地问道:“是哪两种方式?”

“第一种,就是盘点一下设计院现有的资源,看看有哪些是可以变现的。”

“什么叫可以变现的资源?”

“是啊。比如说设计院有没有什么专利技术,哪怕是过去研究中的阶段性成果也可以,只要是有商业价值的,我都能想办法帮设计院卖出去。”

“专利技术嘛,我们肯定是有一些的。我这一会也说不清楚,高总啥时候方便,到设计院去,我找专人向高总介绍一下。”

“好的,我肯定要去的。第二种方式,就是我去了解一下社会上有什么样的需求,找过来委托设计院去完成,这也是能够创收的。”

“这个……”

蔡慕青犹豫了起来。

高凡诧异道:“怎么,蔡院长觉得这种方式有问题?”

蔡慕青苦笑道:“还是有点问题的。过去我们院里也接到过社会上委托过来的研究项目,金额虽然不算太大,但也是聊胜于无。但是这种社会上的项目,院里的工程师普遍不太感兴趣。勉强做出来,也达不到客户的要求。为这事,院里和一些客户还闹得不太愉快。”

就是没完成合作要求,被客户给告了呗。

高凡在心里嘀咕了一句。

蔡慕青说得很委婉,称院里的工程师对外来项目不感兴趣。真实的情况,高凡是能够想象得出来的,不外乎就是缺乏激励,大家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,能拖就拖。

化工部安排的项目,院领导不敢怠慢,自然会给大家一些压力。大家也会有一些本能的敬畏感,所以最终总是能够完成的。

社会上的项目,估计在院领导层面上就不太重视,到了普通工程师那里,就更不在乎了。大家都知道,这种项目是用来赚钱的,赚来的钱是全院职工都有份的,出力的人也不见得能够多分,他们又何必去辛苦呢?

归结到一种时髦的说法,就是彻头彻尾的体制问题。